创业是通过创造与把握机会,创立自己的事业。创业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就是创业的规律化、整体化、基础化,使资源再生、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创业型经济增长方式与以资源配置、GDP增长为本质特征的要素配置型增长方式属于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创业做什么好https://www.baoxiache.com的相关资讯可以到我们网站了解一下,从专业角度出发为您解答相关问题,给您优质的服务!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时代的变迁使一波又一波的创业者前赴后继,迸发出惊人的创造力。回顾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创业潮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环境并不相同,随着社会演化而形态多变,创业者从个体户到合伙人,从小商贩到创客……。创业者,从来都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979-1989年草根创业:个体户爆发
中国社会自1958年到1978年的二十年间,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文革结束后,返城的800万知青就业,成为了社会问题。机关单位安置有限,知青只能靠摆地摊,从事理发、修鞋、磨刀、卖小吃等行业维持生计,人们管这叫“练摊”。为缓解就业压力,解决温饱问题。
197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允许“各地可根据市场需要,在取得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个体户”从此应运而生。个体户的出现,激活了一个封闭已久的经济体对物质的渴望,王石、柳传志、任正非、张瑞敏,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也在这时“倒腾”出第一桶金,并借助时代的机遇,成就各自非凡的事业。
1992-1997年下海潮:扔掉“铁饭碗”
自个体经济为人们打开新天地后,市场经济迅速席卷全国,全国掀起一股全民经商潮,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国企员工下海”。1987年SOHO集团董事长潘石屹放弃石油部管道局“铁饭碗”,怀揣80元南下广东;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原由国家体改委下属研究所调转到海南省筹建改革发展研究所,到达海南不久,冯仑与潘石屹等四个同伴就成立了公司,做起房地产买卖。
1992年初,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南巡时,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进一步激发了人们跳出体制,投身市场经济之海的热情。这一代的创业者中,诞生了俞敏洪、郭广昌、王传福等后来的业界大佬,而他们所领导的企业,也逐渐成长为奠定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