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 发表于 前天 19:35

平江路


初春的风吹落一片去岁的黄叶,静静地落在这雨迹未干的青石板路上,我怨恨这上天又给这灵性洋溢的平江路上,增添了一份天然的点缀。佳文网https://www.anhui365.net/在这里通过智能匹配不同的作文、美文、语文、实用文、诗文、文学、公文、体裁作文、知道等详情内容推荐给用户。
https://img0.baidu.com/it/u=678827605,437240758&fm=253&fmt=auto&app=138&f=JPEG?w=667&h=500
这是我第一次来苏州,大城市喧闹的现代化气息,已很难让我产生那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感觉,这也是我这些年来不愿去城市旅游的原因。坐在的士车上向司机师傅打听着姑苏的名胜,享受着纤细的吴侬软语。这位地道的苏州人热心地为我规划着旅游路线,临下车时,她又欢喜的补充道:就从这往北走,越走越热闹,里边都是很古的东西。按着她的指引,我便从干将东路上,平江路的南头向北头,开始一番姑苏行。
我原想这的景致估计和南京夫子庙是差不多的,被那些城市拓荒者们用古今元素肆意混搭,来这也只是为应那句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的谚语。可是当我踏上这条路上的青石板时,我知道,我错了。青石板路,青石桥,青砖小瓦雕栏房,夹着微泛绿波的平江河,路上稀疏的游人和居民,同苏州的园林一样,难寻对称美,却依然很和谐。夫子庙旁的秦淮河同样是泛着绿波,可人看着总是生厌,而这平江河却不让人产生这种感觉,甚至会使人觉着居民们向河里倒一些生活废水,也是很自然的,不倒反而让人诧异。
平江路远没有夫子庙那天下文枢的大气磅礴,路也就两三步宽,而这个时节的游客也比较稀疏,在骑三轮车小贩的咿呀吴语叫卖声中,便更显幽深宁静。天下文枢的店铺沿街对开的,类似观前街,各种现代元素充斥着它的周身,求神拜佛的人络绎不绝,而那许下各种心愿的檀香,冉冉冒出的分明是一股俗气。走在这条路上,一边是小河,沿河的树木优雅地在风中摇曳,吹落的树叶飘在对面的店铺门前,我的目光也随着它转移,从自然景去欣赏人的景。路一边的小铺种类繁多,店面的装修是古色古香的,店内的物品也是古意十足的,大件的精细处小巧玲珑,小件的设计确乎又独成一个世界。
循着宿雨未干的青石板路继续往前行,一瞥之间,突然发现有几家咖啡馆,结着伴的文艺青年坐在室内的,坐在遮阳伞下的,不时地抿口咖啡,同对坐的人嬉笑着,相语相望。一阵风吹过,淡淡咖啡气味中仿佛已透着丝丝檀香.对面平江河的青石桥上,几对新婚燕尔,幸福的冲着镜头微笑,新娘撑纸伞,着旗袍,斜倚着栏杆,莞尔一笑间,我便不再想多看新郎一眼了。再往前行,路两旁均是民居,老太太坐在院中晒着太阳,老头像是买菜刚回来,站在路边同老友闲聊几句,好像是在说昨日的输赢,或是在商量下午的牌局,从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一点浮躁倦怠的表情。
前方的路标的指示我,往左转便是拙政园和苏州博物馆,人也渐渐多了起来,热闹的气氛洋溢起来,再回头望一眼这宁静、古朴的平江路,我仿佛刚走过半个世纪。突然想起木心的一句诗我回首对十九世纪说,我不该是二十世纪的人。他想有些东西遗落在了是一个世纪,而前进的历史不会倒退,或许我们能做的是更好地对过去进行解读,我们的脚步曾遗落在那条路上,那也曾是最先进的文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平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