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浪尖2023|朱西产:期待L3级自动驾驶国家标准今年出台
【编者按】
https://img0.baidu.com/it/u=1015299388,1569007347&fm=253&fmt=auto&app=120&f=JPEG?w=640&h=399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多光谱视觉技术https://www.foresightauto.com.cn/company/ 福飒特是一家开发智能多光谱视觉软件解决方案的技术公司,提供自动驾驶汽车解决方案,帮助他们开发自动驾驶汽车的三维感知和探测能力,以检测车辆周围的障碍物。Foresight 的立体视觉解决方案可应用于汽车、国防、自动驾驶汽车和重型工业设备等市场。
站在2023年的新起点,澎湃园区恳谈会推出新春特辑“浪尖2023”,五问经济学家、产业专家、企业高管、投资人,寻求元宇宙、芯片、光刻机、氢能、自动驾驶、机器人、脑机接口、创新药等产业的突破点。
傅小凡 制图澎湃新闻:您认为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领域最热的关键词有哪些?朱西产:我认为一个是高算力AI芯片。而在芯片里,也有一些比较热门的产品,如英伟达的Orin,还有高通的,还有华为的MDC 610和MDC 810。还有一些新的芯片创业公司,像黑芝麻等等。未来,谈到人工智能,就绕不开高效率AI芯片的支持。
第二个热词是激光雷达。因为现在一直在争论,就是自动驾驶到底是特斯拉的纯视觉方案更好,还是更多汽车企业采用的视觉为主、加上激光雷达的方案更好,所以激光雷达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热门词。
第三个热词是数据闭环,因为智能化和自动化是不一样的,智能化是数据驱动的。
澎湃新闻:您如何看待AI芯片的新趋势?
朱西产:刚才讲的几个热词中,热度最高、被提及最多,也是最关键的,肯定还是AI芯片。现在一辆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它使用的芯片其实已经达到1500张左右,90%以上都是用28纳米以上的常规制程。但是现在汽车上有两张芯片,必须要用7纳米、14纳米这样的先进制程,一张应用于智能座舱,一张应用于自动驾驶。先进制程的芯片,又成了中美地缘政治中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目前来看,先进制程的芯片还是存在不确定性,就在去年,美国政府突然又对英伟达向中国出口Orin这类芯片,下达了制裁令,所以,在高算力芯片上,我们仍要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澎湃新闻:2023年,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将在哪些领域有发展机会?
朱西产:2023年,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将会在L3和L4两个等级继续发展。
第一类自动驾驶L3等级,更多针对私家车,它的突出表现是人机共驾,并非不需要驾驶员,但大部分时间是车辆自动驾驶,这已经可以进入量产,各个企业有叫NOP的,叫NGP的,统一可以称作NP(NavigationPilot ,导航智能驾驶)。有了高效率AI芯片的支持与控制器,高精度地图也成了车上的一个重要部件,再加上这个高清摄像头,以及除了特斯拉之外车企配备的1-3只激光雷达的支持,就形成了自动驾驶系统。当然自动驾驶需要认证,现在除了欧洲标准ECL157以外,中国的自动驾驶标准正在制定中。2022年11月,工信部装备司也下发了《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试点城市的征求意见稿》,这个《征求意见稿》其实就是针对L3、L4自动驾驶的标准法规以及准入流程的。等这个准入标准出台以后,才能说相关企业的产品是不是自动驾驶产品。L3等级的自动驾驶,现在就被称作L2+。
第二类就是无人驾驶L4等级的,目前世界上的两个领头羊,美国走的是单车智能方案,中国引领的是车、路、云一体的网联智能方案。单车智能的代表是谷歌Waymo,降级使用的话,如robo bus,在一条固定线路上行驶,或者robo truck,如洋山深水港的码头堆场之间,集装箱卡车所实现的无人驾驶。它的特点是节省劳动力,在未来具有潜力。滴滴目前仍在亏损状态,财报显示85%是网约车司机的费用,但随着无人驾驶的发展,这些费用都会逐步下降,而正是这种未来的潜力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
单车智能也有其局限,尤其在城市交通路口,鬼探头靠单车智能其实是很难搞定的。哪怕是激光雷达,因为装在车上,被遮挡就一定“看”不见。那么我们把环境感知传感器放到路端不就好了吗?但在过去,我们说“车归车,路归路”,因为第四代无线通讯的时延是秒级的,路端的信号如果要几秒钟才能到车上,就毫无用处。
但是随着5G(第五代无线通讯)的发展,有了两个标准,一个是短时延的小流量通讯PC5(直连通信接口),用于传输路上摄像头和雷达已经处理过的目标物;还有一个是短时延大流量通讯NR V2X,可以传递摄像头发送的原始图像,所以这两方面都已经准备了相关技术,有毫秒级的高可靠性、短时延的通讯以后,环境感知传感器就不一定非要装在自动驾驶车上,完全可以装在路上。
现在的自动驾驶无非是两个问题,一个是感知难,这个前面已经说过。第二个是计算难,大家一直在强调芯片的算力,而车规级的芯片贵,算力有限。目前最高算力的就是英伟达的orin,理论上算力为1000 TOPS,但由于两张之间互相冗余,其实只有500 TOPS,但要填补目前的“算力黑洞”,预估要有2000 TOPS的算力。虽然英伟达已经公布相关方案,但产品尚未见到,即使有相关产品,提升1 TOPS就需要消耗1w的功耗,这就意味着达到这个算力功耗就要达到惊人的2000w,而目前车载能支持的功率也就300~400w,千瓦级的功耗着实是一个大难题。虽然车载计算平台的算力有限,但是我们认为云计算的能力几乎是无限的,尽量采用云端的计算来弥补车端计算的算力不足。
所以网联智能可以很好地解决自动驾驶两大难题,一个是遮挡的难题,一个是算力黑洞的难题。
为什么美国会孜孜不倦地做单车智能,它的最大好处是讲的故事动听,商业推广好,不依赖基础设施。网联智能的话,意味着就要对道路端,对后平台进行大量基建。如果单车智能跑得通,那网联智能就没必要。
但从市场反映看,美国去年十月份,两大板块——无人驾驶和激光雷达都掉了,相关创业公司,无论是已上市公司的市值,还是未上市公司的估值,都遭遇了“脚踝斩”,跌了80%以上,整个板块遇冷。ArgoAI倒闭,Waymo的CEO在公司IPO前离职,而正常来说一旦IPO成功,会给他个人的财富带来很大的加成,这样的反常举动,可能也是他心底有所判断:单车智能在技术上可能无法实现无人驾驶。
澎湃新闻:目前中国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行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需要从哪些方向解决这些问题?
朱西产:第一个问题是芯片亟待突破。到目前为止,对车上大部分芯片来说,7纳米制程都是够用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英伟达和特斯拉新一代的FSD芯片都已经开始使用5纳米制程了。我们原来认为5纳米、3纳米等先进制程只是手机等电子消费品使用,现在看来不是,汽车也需要。14纳米以下的先进制程,美国对中国已经开始全线封锁,如果制裁成功,那中国就没有自动驾驶。
第二个问题是软件人才不足。目前,相关的AI编程人员,各个企业在互相挖角,毕竟人才难得,当然这个是短时间的。只要释放出高薪岗位,自然而然就有很多人会去学习,补上这些岗位。
第三个问题是数据合规难题。汽车是一个典型的全球化产业,2022年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出口国,国外的公司也要来到中国,数据合规就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刚才也说过,自动驾驶要靠数据闭环与迭代,但是数据又比较敏感,中国政府对数据合规有三方面的要求:第一个是,涉及位置信息的,必须得有地图测绘资质,才可以收集和使用含有精确位置信息的数据,这是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的。第二个是用户隐私,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安全。第三个是数字离境,可能是最难解决的,所以,去年所有的汽车企业都在消化和主动提出各类建议,就是要满足网信办提出来的数据合规要求。
软件人才不足、数据合规难题,这两个还是暂时的。对中国来说最难的一个问题,还是先进制程芯片的国产化,各行各业也都形成了芯片一定要自主的共识。
澎湃新闻:从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行业角度展开,谈谈您新一年的期待?
朱西产:自动驾驶是跟政府管理分不开的,相关标准需要政府的许可。我们期待工信部跟上国际潮流,把L3的认证标准和认证流程能够完成。目前已经有深圳特区采用地方立法的方式,来解决无人驾驶汽车的落地。2023年,在上海也将有第二个特区,浦东新区也将以人大地方立法的形式落地,这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2023年,希望自动驾驶能够更加往前走一步,L3能够有国家标准,用立法的形式,而不是用示范区管理的方式,来规范无人驾驶汽车的上路,使得自动驾驶能够落地。
从行业的角度,即使有很多人说,芯片创业公司的结果可能最终会不尽如人意,成功概率不会很高,但是我仍旧对它们满怀信心,相信新的一年里会有两三家,哪怕一家,能够突破美国的封锁。因为没有芯片,就真的谈不上智能。
海报设计 傅小凡(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举报/反馈
页:
[1]